(體驗式培訓)拓展訓練并不能取代中國基礎教育,甚至不能做為基礎教育的主要方式,但是,就教育的本義----人的潛能的激發和靈魂的塑造來說,拓展訓練肯定也是一種教育形式,是一種我們比較陌生、又亟待了解和借鑒的教育形式。拓展訓練對于長期處在“應試教育”籠罩之下的我國基礎教育,能產生較好的沖擊作用和補充作用;對于基礎教育向“素質教育”的轉軌,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特別是在以下幾方面,拓展訓練會給我們以重要的啟發,引起我們進一步的反思。
(一)教育怎樣促進學生的發展?促進學生的發展,與上述目標的確定和活動過程的安排密切相關,這里談的是教育方法論的問題。我們有的教育,不是促進學生的發展,而是抑制和阻礙學生的發展,甚至摧殘學生的身心;有的教育促進不夠有力,學生達不到應有的“最近發展區”。問題究竟出在什么地方?我們經常講,教育要揚長避短,要長善救失,這怎么理解?“正面教育”的操作性意義在哪里?我認為,人類有一種專門針對自身的實踐活動,即“返身實踐”。
(二)基礎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么?除了教學生掌握一些知識、發展一些認知能力外,我們還重視些什么,還做了些什么?雅斯貝爾斯在《什么是教育》一 書中尖銳指出:“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,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。”這就是說,光教給孩子一些知識,只重視孩子的文化學習,這還不是完全的教育;完全的教育,是把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培養的工作。作為一個人,孩子不僅需要知識,他更需要靈魂,更需要人格!教育應該走向人的內心深處,走向我們徘徊門前已久、卻未曾躋身的那座宏偉瑰麗的人的精神宮殿里去。在基礎教育的諸項目標分類中,人格養成應是更高、更重要的目標。在這方面,我們難道不應該很好地研究一下拓展訓練的眼光和做法嗎?
(三)應該怎樣看待基礎教育中學生的活動?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,是由班級授課、分科課程、認知教學和循序漸進這幾個特點來維系的。這個模式固然有它的歷史合理性,但在急劇變化的社會條件下,它顯得日益窘迫,表現出多方面的弊端。其中首要一條弊端,就是與事實上的單一的認知目標相適應,學生的活動單一化,加劇了學生的畸形發展。目標的限定導致了活動方式的限定。這個問題,既是基礎教育實踐的難點,又是教育理論研究比較困惑的難題。有一種理論認為,教師是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媒體,而教材又是教學雙方的媒體。這是只看見了靜態的東西,沒有看見動態的東西;動態的東西是活動。活動才是聯結教學雙方、聯結教學中各種要素的真正媒體。沒有活動,所有的要素都是死的東西,不能構成一個統一體。
教育教學的實質在于構建學生的主體性,這是教育理論研究已經達成的共識;教育教學要構建真正的學生主體性,必須創造出豐富而有效的“活動統一體”,這是我們尚未完全明確的問題。有的同志甚至提出,活動一次兩次可以,天天搞活動就受不了了。這是把“活動”僅僅理解為蹦蹦跳跳了,未免過于直觀。其實,不依誰的意志為轉移,我們的教育就是在天天搞活動,班級授課也是活動嘛,只不過這個活動只局限在認知上,太單一、大狹隘罷了。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更完整、更豐富、更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活動。
現在有人在研究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分野問題,我想不應把二者對立起來,對立起來誰也不能成立,誰也不好發展。更重要的倒是應該研究一下二者的融合,即學科活動化,活動學科化。拓展訓練的指導人員在活動的設計和安排上下了極大的功夫,詳細研究每一個方案,精心推敲每一個細節,力圖把活動的情景性、趣味性、挑戰性和教育性完美地結合起來。這是拓展訓練能夠保持強大吸引力的關鍵,值得我們深思。